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
以下是关于半导体芯片进行高低温冲击试验的详细说明,涵盖测试目的、标准、流程、参数设置及常见问题分析:
半导体芯片的高低温冲击试验(Thermal Shock Testing)主要用于评估其在温度快速变化环境下的可靠性,验证以下性能:
材料兼容性:芯片封装材料、焊点、基板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。
结构稳定性:温度骤变导致的机械应力是否引发开裂、分层(Delamination)。
电气功能:温度冲击后电性能参数(如漏电流、导通电阻)是否漂移。
国际标准:
MIL-STD-883H Method 1011:军工芯片测试规范。
JEDEC JESD22-A104:半导体器件温度循环/冲击通用标准。
AEC-Q100(汽车电子):要求更严苛的温度冲击(如-55℃↔+150℃)。
自定义条件:根据芯片应用场景调整(如消费类芯片可能放宽至-40℃↔+125℃)。
两箱式冷热冲击箱:高温箱与低温箱独立,样品通过吊篮快速转移(转换时间≤10秒)。
三箱式冲击箱:预热区、测试区、制冷区集成,适合极小样品或超快速温变。
参数 | 典型值/要求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温度范围 | -65℃ ~ +150℃ | 汽车/军工芯片需更宽范围 |
驻留时间(Dwell) | 15~30分钟 | 确保样品内外温度均衡 |
转换时间(Transfer) | ≤5秒(两箱式) | 避免温度恢复影响测试严酷度 |
循环次数 | 50~1000次(根据标准要求) | 汽车芯片常要求500~1000次 |
温度梯度 | >40℃/min(部分设备可达60℃/min) | 模拟环境瞬时变化 |
预处理:
芯片进行电性能测试(如IV曲线、功能测试),记录初始数据。
清洁样品表面,避免污染物干扰。
试验设置:
按标准设定高低温极值、驻留时间、循环次数。
样品安装时需避免机械应力(如悬空固定或使用低应力夹具)。
执行测试:
自动循环高低温冲击,实时监控箱体温度及转换时间。
中间检测:
每50~100次循环后取出样品,进行电性能测试和外观检查。
失效分析:
试验结束后,通过声学扫描显微镜(SAM)检测分层,X射线观察焊点裂纹,SEM/EDS分析腐蚀或材料失效。
封装失效:
塑封料与芯片界面分层(CTE不匹配)。
焊球/焊点开裂(如BGA封装)。
电气失效:
金线断裂导致开路。
湿气侵入引线框架导致腐蚀漏电。
材料老化:
基板(如FR4)树脂脆化。
导热界面材料(TIM)剥离。
避免冷凝水:低温向高温转换时,芯片表面可能结露,需确保设备具备除湿功能或增加预热步骤。
温度均匀性:大尺寸芯片或多样品同时测试时,需验证箱内温度分布均匀性(±2℃内)。
数据记录:建议全程记录温度曲线,以便复现问题。
车规级MCU芯片:
测试条件:-55℃(30min)↔+150℃(30min),500次循环。
验收标准:功能正常,焊点裂纹长度<10%焊球直径。
消费类存储芯片:
测试条件:-40℃↔+125℃,200次循环。
重点关注:数据读写稳定性与擦写寿命变化。
通过标准:电性能参数变化<±10%,无机械损伤或功能异常。
失效判定:若出现开路、短路、参数超差,需结合失效分析优化设计(如改进封装材料、调整焊球布局)。